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鼻咽囊肿 > 治疗医院 > 悟石健康十二经脉足厥阴肝经共14

悟石健康十二经脉足厥阴肝经共14



平常心,日常事

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用心。

不为物累,不为人忙,

只求心中的一份安宁。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当风吹来之时,竹子就和风因缘遇合;

当风去之后,缘尽一切皆空。

竹林恢复宁静,风过竹不留声,

诸法皆空,飘然而过不留痕迹。

万事万物不论是长是短是苦是乐,

其性本空,事情来了,尽心做,

事情去后,心如常。

平常心,日常事。

足太阳膀胱经(共67穴) 

(一)解读 

解读1:参考经络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关于归纳总结十二经脉、络脉的循行及所主相关疾病的一篇文章。

解读2:图中”寸“,不是现代丈量的“寸”,传统中医的“寸”是约定本人的大拇指宽度为1寸。请注意!

解读3: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膀胱经掌管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身体抵御外界风寒的重要屏障,若这条经络通畅,外寒难以侵入,内毒及时排出,身体何患之有?所以我们一定要打通膀胱经,所谓“打通”就是让更多的气血流入这条经络。谁给膀胱经能量呢,主要是靠肾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只是个通道,本身无动力运行,需肾气的支持才能完成御寒、排毒的功能。所以你加强了膀胱经的需求,也就激发了肾脏的供应潜能。

解读4:如何打通膀胱经呢?其实很简单,膀胱经67个穴位均适应用拍、按和掐等方法刺激。方法很多,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经不通,敲臀就会很痛)都可以用,还可用掌根从颈椎一直揉到尾骨,肉太厚的话也可用肘来揉。要注意,膀胱经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同样可以刮痧、拔罐、点揉、敲打,甚至用手大把攥,只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还可两腿绷直,俯腰两手摸地,向后仰身弯腰以及仰卧起坐,还有许多瑜伽上的动作,只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后侧的膀胱经,那就全可采用。

解读5:老贾用一把木质小榔头,自己来敲背后的经络穴位。当然朋友们也可以用背来敲树干,也是有效的。这里要提醒朋友,敲打轻重,自己掌控,由轻到重慢慢来。

解读6: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按摩的方向:从阳经到阴经为顺,泻阳滋阴;从阴经到阳经为逆,泻阴补阳。这个是经络调节的表里特性。朋友们要   十二经脉十二、足厥阴肝经(共14穴)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经内踝前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外处交出于足太阴经之后,上行沿股内侧,进入阴毛中,绕阴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过膈,分布于胁肋,沿喉咙后面,向上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目系”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过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2.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3.主要概要;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三)穴位主治

(1)大敦Dàdūn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配内关、水沟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天突、间使治梅核气。

(2)行间Xíngjiān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3)太冲Tàichōng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伍]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附注1]太冲穴具有平肝潜阳、行气解郁之功,是治疗高血压病的要穴。刺激太冲穴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在改善头痛、眩晕、心悸及降低全血比粘度方面效果明显,证明了太冲穴的降压。运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病有较好的疗效。

[附注2]帕金森病朋友,该穴位居肝经冲要之位,脉气盛气,阴血充盈,能调整下肢阴阳,滋补肝肾,疏肝祛风,活血化瘀。

(4)中封Zhōngfēng

[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配伍]配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配足三里、阴廉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5)蠡沟Lìgōu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配伍]配百虫窝、阴陵泉、三阴交治滴虫性阴道炎;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6)中都Zhōngdū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配伍]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配合谷、次髎、三阴交治痛经;配脾俞、阴陵泉治白带症;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配太冲治疝气;配三阴交、阴陵泉、膝阳关、膝关、伏兔、箕门治下肢痿痹瘫痛。

(7)膝关Xīguān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主治]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足三里、血海、阴市、阳陵泉、髀关、伏兔、丰隆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配委中、足三里治两膝红肿疼痛。

(8)曲泉Qūquán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9)阴包Yīnbāo[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配伍]配交信治月经不调;配关元、肾俞治气虚不固之遗尿;配箕门、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10)足五里Zúwǔli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主治]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

[配伍]配三阳络、天井、历兑、三间治嗜卧欲动摇。

(11)阴廉Yīnlián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

[配伍]配曲骨、次髎、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门搔痒、股癣等;配肾俞、大赫、命门、太溪治妇人不孕、男子不育症;配委中、次髎、膀胱俞治膀胱炎、膀胱结石。

(12)急脉Jímài[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主治]疝气,阴挺,阴茎痛,少腹痛,股内侧痛。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阴挺、阴茎痛、阳痿;配阴包、箕门、曲泉、足五里治下肢痿瘫、小儿麻痹。

(13)章门Zhāngmén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14)期门Qīmén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咳喘,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配肝俞、公孙、中脘、太冲、内关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足少阳胆经(共44穴)

(一)解读 

 

解读1:参考经络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关于归纳总结十二经脉、络脉的循行及所主相关疾病的一篇文章。

解读2:图中”寸“,不是现代丈量的“寸”,传统中医的“寸”是约定本人的大拇指宽度为1寸。请注意!

解读3:44个穴位均适应用拍、按和掐等方法刺激。中医有“少阳为枢”的说法,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头、身侧面,如同掌管门户开合的转轴,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能够调节各脏腑功能,为十二经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足少阳胆经枢机不利、开合失司,可致多种病变。

解读4: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按摩的方向:从阳经到阴经为顺,泻阳滋阴;从阴经到阳经为逆,泻阴补阳。这个是经络调节的表里特性。朋友们要   十二经脉十一、足少阳胆经(共44穴)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 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阴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明);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

2.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腋下、胸胁、股及下肢外侧、足外侧痛等。

3.主治概要: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三)穴位主治

(1)瞳子髎Tóngzǐliáo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附注1]手指按摩瞳子髎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2)听会Tīnghuì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3)上关Shàngguān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4)颔厌Hànyàn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5)悬颅Xuánlu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6)悬厘Xuánlí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7)曲鬓Qūbìn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8)率谷Shuàig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9)天冲Tiānchōng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10)浮白Fúbái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附注2]浮白穴是专门治疗白发的穴位。人什么时候会长出白发呢?经常熬夜不睡觉或者经常失眠,导致血不养肝,肾阴(肾血)不足的时候就会肝热,肝火就会上来,也就是虚火上来了,头发就白了,这就叫“浮白”。

(11)头窍阴Tóuqiàoyīn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12)完骨Wán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13)本神Běnshé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14)阳白Yángbái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15)头临泣Tóulínqì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附注3]艾灸头临泣穴的方法:艾条灸头临泣穴5-10分钟。

(16)目窗Mùchuā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17)正营Zhèngy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18)承灵Chéngl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19)脑空Nǎokōng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20)风池Fēngchí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附注4]有颈椎病朋友常按揉风池穴能有效缓解颈部不适。首先将两手拇指分别放在颈部风池穴(后枕部头骨下缘,颈椎骨两旁的凹陷内,按压时有酸胀感),其他四指轻抚头部,拇指由轻到重按压风池穴,20-30次。

(21)肩井Jiānjǐ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附注5]按摩:按揉肩井穴时先以左手食指压于中指上,按揉右侧肩井穴五分钟,再以右手按揉左侧肩井穴五分钟,力量要均匀,以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每日早晚各一次。

(22)渊腋Yuānyè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23)辄筋Zhéjīn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24)日月Rìyuè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25)京门Jīngmén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26)带脉Dàimài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27)五枢Wǔshū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28)维道Wéidào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29)居髎Jūliáo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L1~2、L3~5、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30)环跳Huántiào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附注6]中医专家介绍,得了坐骨神经痛,按摩时病患俯卧,医者依次按揉环跳、承扶、委中、承山四穴,每个穴位按摩1-2分钟,以局部有胀痛感为宜。同时,以拇指指腹转动,按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走向,从上至下地按;然后用大鱼际横推腰部,再从腰至腿纵推,最后在脊椎两侧按压。

(31)风市Fēngshì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32)中渎Zhōngdú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33)膝阳关Xīyángguān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34)阳陵泉Yánglíngquán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附注7]按摩阳陵泉可缓解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胆囊炎、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

(35)阳交Yángjiāo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36)外丘Wàiqiū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37)光明Guāngmí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38)阳辅Yángfǔ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39)悬钟Xuánzhō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40)丘墟Qiūxū[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41)足临泣Zúlínq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42)地五会Dìwǔhu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43)侠溪Xiáxī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44)足窍阴Zúqiàoyīn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

赞赏

长按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kqlpb.com/zlyy/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