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鼻咽囊肿 > 治疗医院 > 癌症为什么一发现就是晚期
癌症为什么一发现就是晚期
癌症,已经成为全人类最恐慌的一道劫数。
21世纪初至今,癌症已经取代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人类头号致命性疾病,它可怕的地方在于,任何人,在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得癌,不管这个人到底有没有不良嗜好、家族病史……
而它更可怕的地方在于,癌症早期,通常都没有任何症状,而一旦出现症状,基本已经是中晚期……
62岁的张阿伯,4个月前体检“一切正常”,最近有点咳嗽,医院检查,结果很恐怖:肺癌,已经肺内扩散。
57岁的柳阿姨,7个月前做过妇科常规体检,查过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结果现在已经卵巢癌晚期,盆腔里全是积水。
27岁的夏小姐,半年前做过体检,最近因为流鼻血当成“鼻炎”治了一段时间没效果,去医院做内窥镜检查发现竟是鼻咽癌!
太多太多类似悲剧,看的让人窒息。也让很多患者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怀疑。
“我平时很注重养生,也年年体检,结果体检几个月后你告诉我癌症晚期?”
1
为什么年年体检,还是不能早期发现癌症?
群众们悲凉的心声,正好戳中了现代医学的痛处。
是的,癌症就是这么可怕的怪物,日常难以觉察,体检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发现。
癌症就像一个善于隐身的魔鬼,躲在身体不易发现的角落,悄悄避开了医学仪器的追踪。人们也常常会被它微不足道的症状所迷惑。
一旦出现症状,即使不适再轻微,癌症都很可能已经长成了一只难以遏制的庞然大物,在这个阶段,已经很少患者能从它的魔爪下幸存。
为了争取理想的治疗时机,医学大牛们想方设法,想要赶在症状产生之前,提前发现它们的蛛丝马迹。
他们精心构筑起一道道防御工事,想要阻拦癌症的肆虐,可是,最顶尖的医学壁垒,在强大的病魔面前,也成了马其诺防线。
2
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每年体检,还是有这么多癌症成为“漏网之鱼”?
各类养生健康科普,让很多人树立了坚持“年度体检”的良好意识。
但人们还是搞不懂,哪些检查项目与癌症相关,各个项目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下面就来分解一下“员工体检”的常见项目。
1胸透(X光片)
可筛查肺部、气管、支气管、纵隔和胸膜部位的病变(包括肿瘤和癌症),缺点是清晰度不足,小于2cm的肿瘤难以发现,部分肺叶与心影有重叠,存在观察盲区,有漏诊可能。目前,国际上普遍流行的观点是,每年拍一次X光片,并不能发现早期肺癌。
2血常规检查
检查血液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为血液系统肿瘤(白血病)提供重要诊断信息。若血常规正常,可基本排除白血病。
3肿瘤标志物检查
目前常测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原发性肝癌)、EB病毒(鼻咽癌)、CEA(癌胚抗原,结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癌症患者,肿瘤标志物数值并无异常,因此也会存在漏诊可能。
4腹部(乳腺)B超(彩超)
这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危害的影像学检查,敏感度较高,可以发现较小的占位性病变。并从血流信号、病灶形状(长宽比)等大致判断良恶性。但由于部分腹部器官位置深在(胰腺、卵巢),这些器官部位的肿瘤很难早期发现。另外,B超检查对医生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不同资历水平的医生,对病灶的发现能力、定性和定位能力有较大差别。
5肛肠指检
指检就是医生右手戴上消毒手套,食指和病人肛门外部都涂上润滑液,用手指探入患者肛门部位进行检查——通过指触检查,能使70%左右的直肠癌免于漏诊。缺点是很多人出于“怕羞”拒绝接受指检。
上面这些项目,几乎覆盖了企业员工年度体检的全部“防癌”选项,但是,这些检查仍只能算是“常规检查”,对癌症的早期发现,仍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很多癌症,即使“年年体检”也查不出了吧?
3
有人会问,常规体检这么“不靠谱”,那有没有更精确、更深度的检查,能够捕捉早期癌症的信号?
答案是:有是有,但未必经济。
影像诊断学、血液肿标的发展,让更多的癌症有了在早期阶段就暴露出来的可能性。但这些“深度检查”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上的。
螺旋CT的应用,使5mm以下的早期肺癌能够被发现,但CT检查有个问题,它的辐射量是普通X光片的—倍,可能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本来没有癌症,照CT照得太多也会得癌”,并不是危言耸听。若是“一年做一次CT筛查肺癌”,很可能致癌风险大于防癌收益。
而乳腺钼靶检查,是目前被业内公认为最有效的早期乳腺癌筛查方法——乳腺癌早期,临床医生扪诊、甚至B超检查都很可能是阴性,而乳腺钼靶检查却能识别“微小钙化”这个不易发现的征象,从而使80%-90%的早期乳腺癌得以暴露。
然而,即使在全世界普遍推崇钼靶检查,提倡将钼靶列入常规检查的当今时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中国,医院并未配置钼靶检查的设备条件。
还有人会问,有没有什么检查,能够把全身都查一遍,然后保证自己百分之百没有患癌的?
答案是,没有,您的诉求已经超越了现代医学的极限。
实际上,最先进的医学检查工具,都不可能保证你完全没有得癌,包括前几年一度风靡全球的PET-CT检查。
PET-CT是一种将PET和CT组合起来的一套影像学检查系统,可以发现全身小于5mm的早期癌症。PET通过体内葡萄糖代谢情况反映病灶部位的良恶性,CT能够精确显影微小病灶,两者结合,的确大大提高了癌症诊断的敏感度。
但PET-CT并不是“万能检查”——1有报道称,它的辐射量是人类30年日常辐射量的总和;2在诊断原发性肝癌等肿瘤上,它具有局限性;3个别癌症早期并没有明显影像学指征,PET-CT的敏感度可能不如肿瘤标志物;4费用较贵,一次检查的价钱在—00元之间。目前,国际上也不提倡将PET-CT列为年度防癌体检项目。
看得出,现代医学正在努力跟癌症赛跑,然而现实是,医学仪器的发展速度显然跟不上变化多端的癌症。在善于伪装的癌魔面前,人类精心编织的高科技医学大网依然是四面漏风的。这场人类与病魔的龟兔赛跑,目前还看不到后来居上的趋势。
4
听了上面这么多令人沮丧的分析,你们可能会问:既然现代医学很难发现早期癌症,那我们到底还要不要定期体检?
小编的建议是:要。但是,要更科学地设计自己的体检方案。
一刀切、模板化的常规体检,显然不足以应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们需要“点面结合”,在年度普查体检之外,根据个人体质情况,给自己再增加一些深度的体检项目。
比如,在常规体检中查出乳房占位性病变的女性(囊肿、纤维瘤、增生、乳汁淤积等),需要每隔1-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密切追踪病情变化。
比如,在常规体检中发现EB病毒阳性的患者,需每隔0.5-1年查一次鼻内窥镜(鼻窦/鼻咽部CT)。
比如,在常规体检中查出肿瘤标志物异常,但一时又无法确定是否患癌的,可视个人情况,做一次Pet-CT全身扫描。
比如,年龄在40岁以上,长期吸烟、慢性咳嗽或具有肺癌家族病病史的患者,可每隔1-2年做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
比如,常规体检中发现幽门杆菌阳性的患者,可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45岁以上人群,也尽量2年做一次胃镜、肠镜检查。
比如,30以上女性,除了常规员工体检,最好再给自己补做一个“两癌筛查”(乳腺癌、宫颈癌)。
纵然现代医学无法完全防癌,但我们可以把体检项目细化,交叉搭配,尽量把发现癌症的时间窗口提前,力争在癌症的“可治阶段”将它的行踪识破。
这是一场速度之争,也是生命之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