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鼻咽囊肿 > 治疗医院 > 佛法堂运用秘方中草药治疗鼻咽癌
佛法堂运用秘方中草药治疗鼻咽癌
佛法堂运用秘方中草药治疗:鼻咽癌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
病因
鼻咽癌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下因素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遗传因素
(1)家族聚集现象许多鼻咽癌患者有家族患癌病史。鼻咽癌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家族发生倾向。
(2)种族易感性鼻咽癌主要见于黄种人,少见于白种人;发病率高的民族,移居他处(或侨居国外),其后裔仍有较高的发病率。
(3)地域集中性鼻咽癌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五省,即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江西,占当地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首位。东南亚国家也是高发区。
(4)易感基因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鼻咽癌肿瘤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化的主要是1、3、11、12和17号染色体,在鼻咽癌肿瘤细胞中发现多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区(1p、9p、9q、11q、13q、14q和16q)可能提示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肿瘤抑癌基因的变异。
临床表现
1.原发癌
(1)涕血和鼻出血病灶位于鼻咽顶后壁者,用力向后吸鼻腔或鼻咽部分泌物时,轻者可引起涕血(即后吸鼻时“痰”中带血),重者可致鼻出血。肿瘤表面呈溃疡或菜花型者此症状常见,而黏膜下型者则涕血少见。
(2)耳部症状肿瘤在咽隐窝或咽鼓管圆枕区,由于肿瘤浸润,压迫咽鼓管咽口,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和体征:耳鸣、听力下降等、临床上不少鼻咽癌患者即是因耳部症状就诊而被发现的。
(3)鼻部症状原发癌浸润至后鼻孔区可致机械性堵塞,位于鼻咽顶前壁的肿瘤更易引发鼻塞。初发症状中鼻塞占15.9%,确诊时则为48.0%。
(4)头痛是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多表现为单侧持续性疼痛,部位多在颞、顶部。
(5)眼部症状鼻咽癌侵犯眼眶或与眼球相关的神经时虽然已属晚期,但仍有部分患者以此症状就诊。
鼻咽癌侵犯眼部常引起以下症状和体征:视力障碍(可失明),视野缺损,复视,眼球突出及活动受限,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眼底检查视神经萎缩与水肿均可见到。
(6)脑神经损害症状鼻咽癌在向周围浸润的过程中以三叉神经、外展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受累较多,嗅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则甚少受累。
(7)颈淋巴结转移颈部肿大之淋巴结无痛、质硬,早期可活动,晚期与皮肤或深层组织粘连而固定。
(8)远处转移个别病例以远处转移为主诉而就诊。
(9)恶病质可因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也有因突然大出血而死亡者。
2.鼻咽癌合并皮肌炎
皮肌炎是一种严重的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与皮肌炎的关系尚未明确,但皮肌炎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至少高于正常人5倍。故对皮肌炎患者,须进行仔细的全身检查,以求发现隐藏的恶性肿瘤。
3.隐性鼻咽癌
颈部肿大淋巴结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转移癌,但对各可疑部位多次检查或活检仍未能发现原发癌病灶,称为头颈部的隐性癌(原发灶位于胸、腹或盆腔者不属于此类
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最为重要。能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以下几点有密切的关系:
1.肿瘤的原发部位及肿瘤的生长方式(外生性或黏膜下向深层发展)。
2.在临床工作中,如遇到原因不明的一侧进行性咽鼓管阻塞症状;涕中带血或后吸鼻后“痰”中带血;颈侧淋巴结肿大;原因不明的头痛;外展神经麻痹等患者均应考虑到鼻咽癌的可能。
鉴别诊断
1.鼻咽部其他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
淋巴肉瘤好发于青年人,原发肿瘤较大,常有较重鼻塞及耳部症状,该病淋巴结转移,不单局限在颈部,全身多处淋巴结均可受累,颅神经的损伤不如鼻咽癌多见,最后需要病理确诊。
2.鼻咽部结核
患者多有肺结核病史,除鼻阻、涕血外,还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检查见鼻部溃疡、水肿、颜色较淡。淋巴结肿大、粘连、无压痛。
3.增生性病变
鼻咽顶壁、顶后壁或顶侧壁见单个或多个结节,隆起如小丘状,大小0.5cm~1cm,结节表面黏膜呈淡红色,光滑,多是在鼻咽黏膜或腺样体的基础上发生,亦可由黏膜上皮鳞状化生后,角化上皮潴留而形成表皮样囊肿的改变,部分是黏膜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潴留性囊肿。当结节表面的黏膜出现粗糙、糜烂、溃疡或渗血,需考虑癌变的可能。
4.其他
鼻咽癌还需与鼻咽纤维血管瘤、咽旁间隙肿瘤、颈部及颅内肿瘤(如颅咽管瘤、脊索瘤、桥脑小脑角肿瘤)等相鉴别。
治疗
1、肺热痰凝
症状:涕中带血或晨起第一口回吸痰有血丝,有时鼻衄或鼻塞,偶有口苦、咽干、或头晕、头重、舌质正常或微红、苔薄、脉滑有力。
治法:清热润肺;清痰散结。
2、气郁痰结
原发肿瘤压迫周围器官,瘤灶溃烂,且有颈部淋巴转移。
症状:精神抑郁,烦躁多梦,口苦,咽干,或呼吸有异味;耳鸣,耳聋,颈部有肿块,唇红易干,舌淡红或淡赤,苔黄、白厚或腻,脉滑或小弦。
治法:疏肝泻火,软坚散结。
3、热毒血结
原发癌灶合并感染,上行侵犯颅底及颅神经,下向颈部淋巴结转移。
症状:头晕、头痛或偏头痛,复视或视力模糊,眼斜,舌歪,颈部肿块,口干口苦,或吞咽困难,失眠,烦躁,耳鸣,鼻塞,流有异味浊涕。
治法:清热解毒,平肝凉血。
聲明:佛法堂也有“六不治”!
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
輕身重財,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
陰陽并,臟氣不定,四不治也;
形贏不能服藥,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說明: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聯繫方式
聯繫人:許藥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