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鼻咽囊肿 > 饮食调养 > 新生儿鼻咽部脂肪样错构瘤一例
新生儿鼻咽部脂肪样错构瘤一例
中华医学杂志,,96(07)
患儿女,系孕38周足月因胎膜早破于年9月19日16:45于医院产科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2.9kg,生后即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阳性,气促明显,皮肤青紫,立即给予吸氧,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时发现舌根部囊肿,遂转入我院新生儿科。入院查体,复苏囊正压通气,三凹征阳性,予以更换气管插管,直视喉镜下见舌根部一大小约1cm×2cm白色囊样物,压迫会厌,插管后气促缓解,三凹征消失。连接呼吸机,持续脉氧监测及血气分析,初步诊断舌根囊肿。
耳鼻喉科会诊行纤维喉镜检查仅能到达鼻后孔,鼻咽部为肿物样组织堵塞,纤维喉镜不能进入,口咽部仅能见到肿物堵塞口咽腔,压迫舌根部及会厌尖,不能确定肿物来源。行鼻咽部强化CT显示咽部囊状混杂密度影,边界欠清,中心见片状略高密度灶,与周围环绕脂肪密度影分界不清,病变上至鼻咽腔,下至C5水平,增强扫描后,病变未见明显强化,影像学诊断:咽部混杂密度囊性病变,皮样囊肿?脂肪瘤?畸胎瘤?。行鼻咽部MRI检查,提示肿物位于鼻咽部,与周围界限分界清晰。肿物边界清晰,对周围无明显侵犯,考虑良性肿物可能性大,遂决定全麻鼻内镜下行鼻咽部肿物切除术,术中鼻内镜检查鼻咽及口咽部,见肿物堵塞鼻咽部,下垂至会厌尖平面,蒂位于左侧鼻咽侧壁,略呈黄白色,质地较韧。开口器牵开口腔,以8号导尿管自双侧前鼻孔导入,自口腔拉出导尿管,悬吊软腭,充分暴露肿物。在70度鼻窦镜下自口腔置入直弯钳夹持肿物蒂部,以高频电刀沿肿物蒂部周缘完整切除肿物,自口腔拉出肿物,大小约5cm×1.8cm×2cm,呈条索状,似为表皮样组织,表面完整,彻底止血,查无肿物残留,结束手术,术后继续返回新生儿监护病房,观察病情变化。病理结果显示:息肉状肿物一个,体积约5cm×1.8cm×2cm,表面被覆黏膜、粗糙,灰红色;切面实性、淡黄色、略呈细颗粒状、质软,未见出血坏死,符合脂肪样错构瘤表现。术后6个月行纤维鼻咽镜复查,见左侧鼻咽部表面光滑,原肿物位置无复发。
讨论
错构瘤系指先天发育障碍引起的一类肿瘤病变,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生长过多,结构错乱,系胚胎发育过程中,多方面的组织分化或者组织发育不成熟形成肿瘤。发生于肺、肾、肝部的错构瘤较为常见,发生于鼻咽部的非常罕见,Birt和Knight-Jones[1]曾报道1例1个月龄的婴儿,因喂养困难就诊,发现鼻咽部肿物,未行治疗,直到6个月龄行手术切除,病理显示为腺样错构瘤;Cheng等[2]报道1例新生儿原发性鼻咽部错构瘤,因生后出现呼吸困难就诊,检查发现鼻咽部肿物,手术切除后病情缓解,行病理检查示纤维样错构瘤。Belcadhi等[3]报道2例新生儿鼻咽部错构瘤,1例为间叶组织错构瘤,1例为腺样错构瘤,这些报道均以个案出现,未见大样本的病例回顾及报道。国内有学者报道2例新生儿鼻咽部错构瘤[4,5],2例均发生于软腭部。医院及我院新生儿科初步诊断均为舌根囊肿,亦能反映出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所见甚少。查体时鼻咽纤维镜下见瘤体被覆与囊肿黏膜不同,且发生部位在鼻咽部,因此可以排除舌根囊肿;CT检查显示混合密度占位,部分为脂肪密度,部分为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后,病变未见明显强化,与囊肿的密度不同,也可以排除囊肿诊断,行MRI检查后进一步明确该肿物非囊性结构。这也提示我们在行检查时,应详细检查肿物发生部位和表面特征。该患儿生后即出现呼吸困难,考虑与肿物发生位置有关,因该肿物完全堵塞了鼻后孔,并向下垂至会厌尖位置,几乎完全堵塞了上气道,故气道阻塞症状比较明显。由于该患儿年龄小,肿物范围较大,诊断不明确,相关科室会诊再次阅读患儿鼻咽部CT及MRI,认为肿物边界较为清晰,无明显血管走形,与恶性肿瘤生长方式不一致,且患儿颅底骨质完整,考虑为良性肿物,术中完整切除肿物后呼吸症状明显缓解,术后第2天即拔出气管插管,进食无呛咳,出院后6个月再次复查纤维鼻咽镜,见原肿物蒂部黏膜光滑,无复发。
本例患儿治疗效果良好,无论是患儿家属及主管医师均对治疗效果满意。临床医师在遇到疑难病例时不是放弃治疗,而是积极地为患儿解决病痛,是值得提倡的,但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无论是新生儿科、耳鼻喉科及影像科医师均缺乏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经验,除了该病罕见性外,医学知识的不断学习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辑:郭瑞
更多精彩尽在中华医学杂志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看的好